English

“红色沙漠”是怎样披上绿装的

2000-07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王永华 我有话说

四月的湘南衡阳,满目青山,层林翠绿。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,两侧的紫色页岩山坡上,行行芦竹,绕山而种,有的正吐叶挺枝,有的已浓密如墨。然而,在这流绿泻翠的春光中,谁能想到,数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。

再硬的骨头也要啃

“回雁峰头声断处,青山翠竹是衡州。”衡阳自古以来就是山青水秀的“鱼米之乡”。解放初期,全市有森林蓄积量1310万立方米,到70年代中期森林蓄积量锐减到142万立方米,尤其是紫色页岩山地,地表上层被水冲洗,母岩侵蚀,石化、沙化凸现,被农民称为“红色沙漠”。到90年代初,全市紫色页岩山地面积达8.53万公顷。由于土层薄、保水力弱,每逢大雨冲刷,山洪便裹着泥沙倾泻到水库、塘坝、沟渠和稻田,每年都有上万口山塘被泥沙填满,水库蓄水量逐年减少,沟渠消失,成片稻田被泥沙覆盖。同时,紫色页岩石头坚硬,开发的难度大、成本高。据专家测算,高标准开发一公顷紫色页岩山地需投资6000多元。70年代末,常宁市浯水流域的群众,组织专业队伍200多人,对430亩紫色页岩山地凿石放炮,连续炸了三个多月,仅炸药费就达4.4万元。自那以后,群众对这块“硬骨头”想啃而不敢啃。加之,紫色页岩夏季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到60度,即使将其开发过来,一般树种和作物也会在夏季高温中烤焦、烤死,它与钙质岩、石灰岩并称为世界造林史上的禁区。

1993年,朱镕基总理在衡阳视察时,看到京广、湘桂铁路沿线、107国道公路两旁,到处都是成片裸露的紫色页岩山地,心情沉重,他向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:湖南的造林要向禁区冲刺,再硬的骨头也要啃!从那以后,湖南省委、省政府对衡阳的紫色页岩造林绿化工作十分重视,从1994年开始,把它列为全省“三难地”造林绿化的重点工程来抓,并给予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支持。在此基础上,衡阳各级政府抓住机遇,始终牢记总理的嘱托,组织全市500多万农民,挑战和开发“红色沙漠”。

芦竹带来了曙光

解放以来,林业科技工作者在紫色页岩地区造林的物种选择上,曾进行过艰苦的探索,乌桕、刺槐、草木樨、马桑都试种和推广过,但光山秃顶的面貌没有改变,遇到大风天气,方圆百余里飞沙走石,尘土蔽日。到底采用什么物种最佳,成了一个难题。他们带着这个课题,翻阅了大摞子书籍,先后走访了国内10多家大专院校,并请专家来“会诊”,均无收获。

1995年春,衡阳市常宁长江防护林工程指挥部段东文到新河镇星火村检查工作,发现陈家组家家户户的房前房后、菜园周围都种着一种既像芦苇又像楠竹的禾本科植物芦竹,且长势茂盛,他当即向农户探寻芦竹的生长奥秘。据村民陈月生介绍,1992年为防鸡鸭进入菜园,他从山上砍来一些灌木枝条,插入菜园四周作围墙,两个月后,其中的芦竹竟吐出新芽,第二年长成5米多高。后来,陈月生在屋后的4亩多紫色页岩山上试种,把岩石上经过风化后的表层沙土围成一个小堆,插上芦竹,数月后又是一片葱绿。

“芦竹现象”振奋了人们。1995年春,常宁新河镇合心村试种芦竹1070亩。芦竹栽种后,不久,就遇上百日干旱,烈日把紫色页岩山地的草烤焦了,一些二、三米高的松树相继枯死,而刚刚生根,苗高只有几十公分的芦竹,却在太阳出来时把叶片卷起来,好像打瞌睡一样;太阳落山后,它又把叶片张开,吸吮空气中的露水。就这样靠“一卷一张”的方式,终于熬过了酷暑,在“红色沙漠”中扎下了根。之后,常宁9个乡镇、72个村示范种植了10800亩,现已成林封山。芦竹在常宁的成功栽培引起了省市的重视,先后立项成立了“湘中紫色页岩山地芦竹人工栽培技术研究”科技课题小组,制订科研实施方案。常宁市成立了芦竹开发科研所,建起了育苗基地。示范种植实践证明,芦竹的成活率高达85%,当年的可使山头绿起来,两年生的可使山上封闭起来。中南林学院科技人员研究表明,5年后芦竹完全可以砍伐用于造纸,两吨鲜芦竹可以风干成一吨原料。

衡阳市委、市政府从“常宁模式”中看到了改造“红色沙漠”的曙光,去年7月出台文件,推广常宁市的作法。

像耕田那样耕山

早在70年代中后期,衡阳就对紫色页岩山地进行过开发,但一阵风过去,年年造林不见林,有些地方甚至出现“今年造、明年荒、后年光”的局面。原因何在?市委书记梅克保感慨地对记者说:“没像耕田那样耕山。”很明显,就是荒山开发的机制不活,投入不足。1999年,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开发紫色页岩山地的优惠政策:允许拍卖、租赁、转让和继承;延长承包期50年不变;在开发资金上优先贷款,并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。此令一出,多年的“死水”被激“活”,山地迅速流动起来。据市林业局局长李斌介绍,全市有股份合作制果场867家,林果山地面积32万亩;有7100多户农民拿到了“绿色股票”。耒阳市大和坪乡存谷村有300亩紫色页岩荒山,去年5月,村里将荒山以每亩300元标价拍卖,竞标者纷至沓来,既有机关团体,又有下岗职工和村民。村民周孚开,全家5口人,家里只有4亩瘦田。村里召开荒山拍卖大会那天,他一家早早坐到会场的前排,第一轮就中标58亩荒山,现已全部栽上果木。

过去,人们光知道“靠山吃山”这句话,可并不知道千年岩石也能吃,如今,知道了发展林果可以致富,对紫色页岩山地也增加了几分厚爱。耒阳市委办、农业开发办、畜牧水产局、林业局等21个单位跑到盘谷村,与村里签订402亩荒山租赁合同,租期30年,一次性付租金12万元。租赁后已投入50多万元开发荒山,种上九龙李、芦竹、椪柑、板栗等果木。

去年秋,衡阳市冶金局服务公司下岗职工葛明亮,本在深圳找到了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,市里改造紫色页岩的绿色工程启动后,他敏锐地意识到荒山要变“聚宝盆”,便邀请几个儿时伙伴,与衡南县洪山镇睦德村签订了20年承包350亩荒山的合同。前期投资的70万元全部到位,并开发出150亩水果基地,建成1000头瘦肉型生猪基地,以及50亩鱼池。1994年以来,在开发荒山的热潮中,全市各级共投入资金1480万元,乡村和群众自筹资金820万元。特别是去冬今春,衡南、耒阳、常宁、祁东、衡阳五个县(市),投入劳力93万人,投入劳动工日1120万个,在纵深80多公里层层叠叠的山坡上,到处可见挥镐打钎,凿石放炮的人群。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有紫色页岩荒山2080亩,从1994年至1999年间,先后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600多万元,购买钢钎26吨,炸药580吨,组织村里500多个劳力,将上泥坳、麻史岭等18个大小山头炸平,深沟撩壕,整成梯土,将开发好的1200亩荒山种上椪柑、奈李,每年纯收入可达50多万元。

紫色页岩山地,历来是贫穷和荒凉的象征,而如今的“红色沙漠”却成了农民的希望所在。“要像耕田那样耕山”成了时髦用语。副市长杨邦伟说:“政府对紫色页岩山地的投入已超过了对稻田的投入。”衡阳市紫色页岩山地的开发步伐,正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。原计划今年在107国道、302国道两侧的8个乡镇、100个村推广芦竹造林1万亩,结果,参与进来的乡村达14个乡、136个村,3万多亩紫色页岩山地披上了绿装。计划再用五年的时间把尚存的60万亩紫色页岩裸露地全部栽上芦竹,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.7%上升到47%,水土流失面积由4000平方公里下降到1000平方公里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